201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,也是安徽医科大学內迁安徽的七十年。昂首奋进七十载,我校科技事业蓬勃发展,一批又一批的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,推动我校的科技事业不断创新不断走向时代的前沿。
“科技兴则民族兴,科技强则国家强”。2014年,我校着手构建校中心实验室蓝图;2017年,科研实验中心初步建成;2018年初,中心投入运行,面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开展科技平台服务。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,科研实验中心获得显著发展,有效支撑了校内外科研人员的学术需求,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服务和技术支持,推动我校科研事业向广度和深度蓬勃发展,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节节攀升。
萌发:推进基础建设,搭建科研平台
为了推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发展,提升科研硬件水平,加强科研竞争力,2014年学校筹划构建校级中心实验室,提出“超前谋划,满足发展,合理建设,综合利用, 资源共享”的目标定位和“1+X+X”模式校科技公共支撑平台顶层设计思路,立足我校医学科研的整体视野,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、多学科综合的、能够开展探索性研究的公共科研平台。2015年底,校科研实验中心正式成立,中心人员夜以继日,克服困难,走访邻近先进实验室交流学习,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建议,历经深化设计、挂网招标、项目施工、工程变更、配套设施安装等一系列工作,不辞辛苦,脚踏实地,勤勤恳恳将校级科研共享平台逐步的搭建出来。2017年9月,历时一年半的科研平台建设任务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。
成长:完善科研设备,注重人才培养
高端科研设备的配置,是学校科研教育与服务的物质保障,也是科研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。为了解我校科研人员对科研设备的需求,中心人员向校内各层次科研工作者发放调研问卷,同时实地考察同类院校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,按照“重点搭建,逐步完善”的原则,陆续完成了细胞组学、蛋白质组学、代谢组学、准备系统、电镜平台等平台的建设,总资产约3000万元。购置了透射电镜、扫描电镜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、流式分选仪、透射电镜、膜片钳与钙离子成像系统、液相色谱-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、液相色谱-高分辨质谱联用仪、超速离心机、荧光定量PCR仪、切片图像分析系统等高端科研仪器设备,大部分设备已安装调试到位并投入使用。
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科研平台创新发展的关键。学校高度重视平台实验团队的建设,平台现有工作人员12名,其中技术人员9名,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,保证了科研平台高质量高效的运行。中心先后派遣青年教师赴北京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和机构进修学习,学习国内知名院校的先进管理理念与实验技术。在当前技术发展前提下,积极对外学习与交流,重视科研支撑人才的多领域培养,通过突破技术短板,勇敢进行理论创新、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,努力推进学校的科研事业发展。
枝繁叶茂:注重科研安全管理,展现科研平台价值
为加强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工作,落实安全检查常态化机制,科研实验中心依据国家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,结合自身特点,新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范,积极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工作,对中心主体实验室和科教大楼9层至17层进行安全巡查,做好值班记录,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实验室予以解决。通过系列检查与巡查,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管理工作,提升了安全预防和责任意识。科教大楼运行使用十余年来,消防系统及门禁系统均已损毁淘汰,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,中心积极联系学校职能部门与第一附属医院,完成了科教大楼整体消防系统与门禁系统的维修工程,为各科研实验室的平安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。除此之外,中心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,每年专门安排消防安全演练,让大家对灭火消防的步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,同时也更加懂得科研安全的重要性。2018年,科研实验中心被学校评为2018年度安全稳定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。
近两年的运行时间,科研实验中心已为220多个课题组700余名师生提供科研支撑服务,大型仪器累计使用次数约7900人次,累计使用机时约25000小时。中心开放免疫组化、免疫印迹以及细胞培养间等共性实验服务平台,累计服务师生5000余人次。中心已为100余项国家级课题和50余项省部级课题提供科研支撑,服务课题涉及到经费累计高达6300余万元。同时,中心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者的实验能力,举办公共实验室培训班,分批次完成了近800余名师生的实验培训工作,有效提升了我校科研人员的实验技术能力。科研实验中心运行期间稳定顺畅,中心人员坚守岗位,技能娴熟,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优质、高效的科研支撑服务。
如今,学校不断发展和创新,科研工作者秉持相同的信念,把科研强国作为奋斗的动力、前行的核能和价值的追求。科研实验中心全体人员将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重道义、勇担当,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,将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不负重托,勇担重任,紧紧围绕科研创新的核心关键,不断提升创新能力,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;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、创新的精神、务实的作风,全面提高工作水平,竭力为我校科研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服务,为学校建设成为“双一流”高水平高校提供助力。